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日常饮食中糖摄入过多的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于是,以无糖饮料为代表,种类繁多的无糖食品顺势占领了很多人的味蕾。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认为这些无糖饮料不仅口感好,而且因为“零糖”、“零脂肪”、“零热量”而“不胖”。
然而,记者采访内分泌专家,却发现无糖饮料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健康,甚至有人进了急诊室。还能喝无糖饮料吗?如何选择饮料?让我们听听专家们的看法。
无糖饮料当水喝。
男孩的血糖高达32.4 mmol/L。
29岁的男孩小霞(化名)有一个不好的饮食习惯。他常年只喝甜饮料,很少喝水。随着体重的迅速增加,小霞决定减肥。减了一段时间,效果不明显,因为饮料还没戒掉。考虑到只喝白开水很难下咽,他把饮料换成了无糖饮料。
一周前,小霞像往常一样在饭后开了另一种无糖饮料。谁知他突然感到虚弱,头晕,呕吐,心跳加快...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抢救。经过检查,小霞的血糖高达32.4mmol/L,经过相关检查,被医生诊断为酮症酸中毒。
主治医生尚彩兵为小霞制定了全面的药物治疗计划,并告诉他要纠正自己的饮食习惯。经过一周的对症治疗,小霞的血糖等指标已逐渐恢复正常。但不幸的是,29岁的小霞患有糖尿病,需要长期降糖治疗。
“无糖”和“零卡”成为新时尚。
但国标“无糖”并不是真的零糖。
“这不是第一个因喝无糖饮料而患糖尿病的年轻患者。很多人认为含糖食物是影响血糖,导致体重增加的因素。所以,当无糖食品出现时,就会误以为无糖饮料可以用来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鄞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龚表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倡导到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克。因此,许多人开始有意识地减少日常膳食中的糖摄入量,追求“无糖”和“零热量”成为一种新时尚。
根据现行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每100g或100ml固体或液体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糖)的含量不高于0.5g,能量小于17kJ,热量小于4kcal,可称为“无糖”。“所以,饮料标签上的‘无糖’和‘零卡’并不代表完全没有糖。”龚解释说,这些饮料中可能还含有果糖和麦芽糖,在人体内也可以转化为葡萄糖,过量食用会导致血糖升高。
即使有些饮料或食品没有添加常见的糖类,也很有可能添加了代糖等甜味剂。“代糖有天然代糖和合成代糖。市面上常见的赤藓糖醇、甜菊糖苷、三氯蔗糖、阿斯巴甜,是无糖饮料中甜味的主要来源。”
无节制地喝无糖饮料
它还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代糖确实在产生甜味的同时产生较少的热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喝含糖饮料,他们的血糖可能会在3到5分钟内突然升高,而无糖饮料的血糖指数要慢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说,无糖饮料确实更有利于糖摄入量的控制。
龚坦言,但正是这些“技术和努力”让我们的认知走入误区。“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无糖并不意味着没有能量。”所以这些非糖甜味剂对控制体重、肥胖等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它们不能无限制地饮用,因为它们不含糖。
如果只是偶尔喝一两瓶,不会有问题。但是,凡事都要注意适度。如果我们长期饮用这类饮料,摄入大量的代糖,可能会导致大脑误以为糖进入了人体,从而刺激胰岛素的快速分泌。长此以往,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前瞻性研究表明,依赖糖替代是不可取的
建议市民学会阅读食品成分表。
世界卫生组织在评估了大量关于代糖的科学研究后建议,代糖不应作为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的手段。本指南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以外的人群:所有年龄段的儿童,包括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现有证据表明,使用糖替代品对减少成人或儿童的体脂没有长期益处。相反,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增加成人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风险。
此外,有限的证据也表明,怀孕期间使用糖替代品会增加早产的风险,从而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例如,在世卫组织进行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摄入更多的糖替代品与更高的身体质量指数和肥胖风险增加有关;在一项平均随访13年的长期前瞻性研究中,摄入更多糖替代品与二型糖尿病、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有关。在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糖替代品(主要是糖精)的使用与膀胱癌风险增加有关。
因此,龚建议,单纯依靠代糖来控制体重,减少体脂,是不长远的,也是不安全的。建议市民在购买饮料和食品时,先看看配料表,做好筛选。同时要注意合理膳食,保持适度的体力活动,“管住嘴,迈开腿”,健康饮食,健康运动,安全有效地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评论